学术交流讲义一
“富气来了不由人”
人要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汉文帝一生总能水到渠成,他的福气哪来的?
西汉的历史饶有趣味,一则画风多样,二则逻辑繁杂,常令人心潮澎湃之后仍余味无穷。追本溯源,此乃因伟大的秦始皇给予启发,西汉政权于前期承担着达成中央集权的历史重任。
在生命末期,刘邦耗尽心力,以决绝之态化解了最大的权力威胁——异姓王。而后,杰出的女政治家吕雉承接刘邦之位,在其主政的 15 年间,本欲通过打压和削弱来解决刘姓王的难题,然其一则私心过重,妄图以吕氏家族取而代之;二则在临终前贸然触动军功集团的相权,终致“诸吕之乱”。
“诸吕之乱”结束后,就西汉皇权而言,若要达成中央集权,实则尚存两大阻碍,其一为势力庞大的军功集团,其二为再度兴起的刘姓诸侯王,此乃文帝、景帝、武帝三代的核心使命。
明晰此基本逻辑后,我们需将“诸吕之乱”后的历史舞台让与一位名为汉文帝的男子。这位男子在历史上备受赞誉,声名远扬。立功、立德、立行、立名,他皆达成,且是在本无机会的情形下,未费太多心力便得以实现。
在西汉时期,众多皇帝皆颇具福运。诸如刘邦,其乃中国历史中唯一历经十战九败却仍能成为开国之君的人物,然而其称帝后未享几日安宁,持续忙于平乱,最终因再度负伤而重病离世;又如刘启,此人实则薄情寡义且决断无谋,轻率地引发了本不该出现的“七国之乱”,所幸其父为其奠定了良好基础;再如刘彻,此被称作太阳神的男子,一生行事急切,立志以圣火燃尽一切,险些令西汉衰败,不过依旧得益于“文景之治”所遗留的庞大基业。
然而,实则最具福泽的皇帝当属汉文帝。此君一生无所作为、与世无争,然而应得之物无一缺失;即便有时头脑冲动,犯下重大失误,却总能因时代的特殊局势,使其本应承受的惩处降至最低;面临难以处置的难题,亦总有贵人现身助其化解烦忧……
具体情形,我们不妨从的介绍与解说当中自行体会!
【如何理解汉文帝的历史功绩】
首先,从汉文帝的谥号,我们能够直观地知晓,后世对其评价颇高。毕竟“文”这一谥号并非常人所能获,史家为皇帝评定功绩时,“文”的依据分别为:经天纬地、道德博闻、愍民惠礼。显然皆为赞誉之辞。
然而事实上,众多友人对汉文帝刘恒的直接认知或许仅出自“文景之治”此词,至于汉文帝的历史成就实则知之甚少。
首先来阐述一下汉文帝继位时西汉的基本政治态势,要点主要有几方面:1、自秦末至汉初,历经数十年你死我活的战争,民心思定,百姓既不愿也无力再经受动荡;2、吕雉极端的集权手段刚引发了一场重大政变,皇权近乎沦为一个荣誉称谓;3、重新奠定汉室江山的军功集团已然发展壮大、难以掌控;4、凭借“诸吕之乱”再度兴起的刘姓诸侯王始终对最高权力觊觎不已;5、外部的匈奴不仅企图获取大汉的金钱、物资与女子,更妄图夺取大汉的存亡。
在此艰难局势之中,任何一位以“傀儡”之姿即位的皇帝皆难有建树,然而,汉文帝表现出色,成果斐然。此乃汉文帝值得我们极力称赞的关键所在。
此君颇为随性平和,鲜少兴作,于历史之中,其治国之方略被称作“黄老之治”,而“黄老之治”所依凭的思想根源实则为道家思想。
“黄老之治”于历史中可谓转瞬即逝,此乃道家思想最为璀璨却短暂的阶段。至于具体缘由,日后有机会再与诸位深入探讨,在此先行透露,关键在于道家思想不适宜掌控大局。
然而,本不适宜掌控大局面的道家思想,恰好造就了汉文帝,以至于当提及历史上的“黄老之治”时,人们便会不自觉地想到汉文帝与汉景帝这对父子。
事实上,“黄老之治”的真正开创者并非他人,而是那位以狠辣著称的铁娘子吕雉!虽说她终日忙于权力争斗,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吕雉对待百姓着实不薄,能不折腾就不折腾。
至于汉景帝,实则骨子里毫无佛系之态,此人一心欲有所作为,却致使“七国之乱”爆发。之所以能同享“文景之治”的盛誉,实乃其命佳,有人将其后患处理得妥妥当当。
无论如何,自吕雉始,经文帝,至景帝,此乃中国历史中鲜有的名副其实的“黄老之治”的黄金阶段。吕雉率先引领,文帝加以巩固拓展,景帝最终收官,由此造就了汉初罕见的盛世安宁之局面。
汉文帝在位 23 年,在这 23 年中传承了吕雉所推行的黄老之治,基本达成了国家无战事、百姓能饱腹、君王寡欲求的良好局面。加之吕后主政的那十五年,近四十年的时光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华夏大地极为少见的一段人人皆有福泽的美好时期。
莫认为此说难以认同。实则古时之民众与当下之打工者颇为相似,若能饱食暖衣,社会安宁,家庭和睦,身体康健,无诸般部门与领导向你宣讲政策、交付任务,亦无需忧心不时接获杂沓之罚单,更无那些令你费尽周折方可达成的考核标准,以及各类纷至沓来的大检查、大行动,众人安心劳作,多劳多得,此岂非至善之生活与福泽?
至于朝堂之中的那些明争暗斗、生死较量,实则与老百姓又有何干呢?天下是姓刘还是姓吕,不皆为生活?又有几家公司的员工会切实在意公司高层的权力角逐?
也就是说,在汉文帝执政时期,大体上采用了一种类俱乐部式的管理模式,政策颇为宽松,只求众人愉悦安好。其综合理念乃是推行休养生息之策,政府近乎完全撤离经济事务领域,任由社会力量去推动经济发展。
汉文帝努力克制自身“不折腾”的这种能力,让其一生收获了丰硕成果,切实达成了静水流深的境界。
此时,我明白会有部分朋友再度发声,这算何?此亦能称作历史功绩?这难道不是无所作为吗?此类朋友显然是未曾担任过领导职务或者尚不懂得如何担当领导之人。
汉文帝的不折腾实乃难能可贵之举。要知道,皆为男子,诸位瞧瞧自身周遭,又有几人从骨子里不爱折腾?那些颇为佛系、欲躺平之男子,大抵皆是受过挫、心已死,抑或是有心折腾却实力与条件不允。然而汉文帝非此般,其身为九五之尊,即便未必掌控绝对权力,可若其真想折腾,依旧存有诸多机会与充裕条件。
瞧一瞧,部分人不愿折腾,此乃无奈之举;然而汉文帝的不折腾却是一种极为质朴的智慧,思维明晰、路径正确。
并且在汉文帝时期,不但统治者不生事端,其官僚架构、政治体制亦属最为简约优美之列。
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丞相,负责行政事宜;太尉,掌控军事事务;御史大夫,司职监察工作,辅助丞相对官僚系统加以监察。九卿则是在九个方面和领域辅佐皇帝的官员及其部属。在地方上实行郡、县两级制度,从中央至地方仅历经郡和县这两个层级,所需官员的数量较少。
这种中央、郡、县的简易联结,与当下我们所倡导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极为相似,整个社会生态具备广阔的喘息空间,百姓的负担较轻,朝廷的管理耗费亦少。
倘若众人尚未能理解明晰,那么不妨对比宋朝王安石变法旨在解决何种问题?难道不正是“冗员、冗兵、冗费”这“三冗”问题吗?
此外,汉文帝推行的放生政策存在一项怎样的重大益处呢?那便是大幅降低了社会矛盾的出现!缘由浅显易懂,百姓生活顺遂,谁又会真心甘愿去做那些鸡鸣狗盗、杀人越货之事呢?
《道德经》中有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此句所论乃为领导的四重境界,依此标准,汉文帝无疑处于“太上”这一至高层次。
我们不必在此空谈大道理,直接出示证据材料为宜,瞧瞧汉文帝时期的百姓到底过着何种幸福的生活。
《史记》载:“于今上即位数年之际,自汉兴至七十余年之间,国家安然无事。若未逢水旱之祸,民众则家家富足,城邑与边邑的粮仓皆盈满,且府库留存诸多货财。京城之钱累至巨万,穿钱之绳腐朽而难以计数。太仓之粟接连堆积,满溢露天堆积于外,乃至腐败而无法食用。众多百姓于街巷拥有马匹,田间小路之上成群,乘雌马者会遭排斥而不得参与聚会。”
何意?即指老百姓贫困到仅余钱财的状况。彼时未有银行,家中积蓄仅能以铜钱或粮食的形式留存于家中,众多百姓钱财多至无法花销,串钱之绳皆已腐朽;粮食多至享用不尽,官方、民间的仓库皆盈满;就连往昔的奢侈品——马匹(须知西汉初年,萧何亦仅能乘牛车出行)亦愈发常见。
如今可知晓百姓皆念汉文帝之好的缘由了吧?盖因汉文帝之世,百姓生活的幸福程度着实甚高。
或许会有部分人再度心生疑惑,为何当时的民众于秦末混战之际,近乎一贫如洗,却又突然如此富足?倘若众人能够意识到这一问题,便能对吕雉历史功绩的正确评价更进一步,其那十五年功勋卓著!当然,将“黄老之治”大力推广的乃是汉文帝。
下面先来阐释老百姓突然变得如此富有的缘由!实则并不繁杂,诸位仔细斟酌,就拿我们当下的一个家庭来说,倘若此家庭无重大开支,亦不会时常被卷入纷争,不存在难以规避的重大社交成本,工作收入平稳,且既不慵懒也不贪婪,这样的家庭历经数十年的积累,怎会不富裕?
那么为何百姓如此富足,西汉政府亦极为富有呢?缘由在于古代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体涵盖四个范畴:官僚耗费、欲望性消费、天灾人祸以及军事战乱。我们可将其归结为:人员耗费、消费支出、灾患支出以及军事支出。如此一来,我们便能逐一对应地加以剖析了。
其一、此前已述,于汉文帝时期所设置的政府机构极为精简,其管理人员的成本甚低;
其次,汉文帝以身作则,崇尚节俭,既不兴建宫殿,也不扩充后宫,亦不热衷各类花哨的艺术喜好。当时整个社会均极为注重质朴节约,故而,彼时的消费成本甚为低廉。
第三,汉文帝时期始终风调雨顺、国家安定、民众安康。诸如旱灾、水灾、火灾、蝗灾、病灾,还有黄河改道、地震频繁等耗费民力财力之事,基本上未曾出现。故而,当时社会的应急成本甚为低下。
第四,在汉文帝执政之时,大体上做到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事方面开支甚少。须知战争一旦开启,耗费巨大,十万之众,每日开销千金,自古以来,战争向来是名将之幸、财政之痛。汉文帝着实幸运。
总之,凭借自身的克制以及上天的襄助,汉文帝时期,百姓的生活幸福程度极高,这有力地筑牢了大汉王朝的根基。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不管是得益于上天庇佑,还是因其自身能力所致,此皆为其历史功勋。咱们质朴纯良的百姓恰恰看重的便是这一点!
为助众人全面领会汉文帝的历史成就,在此稍作补充。若无汉文帝这历时 23 年的奠基开拓,汉景帝其后引发“七国之乱”的内部动乱,或许就会直接损及大汉的根基。而后,汉武帝也便不具备在天下寻觅匈奴人并与之较量的实力了。
总之,汉文帝之“文”名副其实。
【汉文帝为什么是西汉最有福气的皇帝?】
何为福气?乃是某些好事,你未曾争逐,亦未抢夺,却偏偏降临于你;另有一些事,你明明有误,却阴错阳差地造就了良善结局;身处一个团队之中,你自觉无所作为,然而到发放年终奖之际,你所得却是最多……此乃福气,汉文帝便是如此有福气之人。
汉文帝之母薄姬原乃魏王豹之宠妾,曾有相师断言其儿子日后可登皇位,致使魏王豹欣喜若狂,心想诸位相师言语未免太过含蓄,她儿子能为帝,不就意味着身为孩子父亲的自己亦能称帝?直言即可!
然而,魏王豹未能领悟一个浅显之理,此块土地纵为你所有,然土地所生之庄稼未必归你。薄姬能确信其子为亲生,而你却无法保证。
颇为自负的魏王豹其后确被刘邦所教训,不仅如此,刘邦认为青春貌美的薄姬亦需悉心教导,故而顺势将其纳入后宫。
然而,刘邦时而的确颇为无赖,霸占资源却不加以利用,他夺取了魏王豹的宠妾薄姬,多为一时冲动之举,待真正到手后,对薄姬又丧失了兴致,长期未对其予以教导。
这使得生性敏锐且聪慧的薄姬内心颇为不安,君主将我置于后宫这等纷扰之所,却又不予宠幸,此乃极为危险的征兆!故而,凭借姐妹情谊,向刘邦言明自己梦中有龙盘绕。
刘邦闻之,即刻兴致盎然,自己本就乃龙所孕育而出。现今薄姬竟有此梦境,这定是上天示意自己日后可为真龙天子!速速为之,需让薄姬得蒙恩宠,或许还能为自己诞下龙儿。
无巧不成书,刘邦仅宠幸薄姬一回,薄姬竟身怀六甲,最终诞下刘恒。刘恒的降临实乃极小概率的幸运所致,试问其福运如何?
其后,吕雉彻底爆发,刘邦的诸多后宫妃嫔及子女纷纷遭其毒害,唯有薄姬及其子刘恒得以幸免。只因薄姬与刘恒向来不受刘邦重视,加之薄姬性情温和、不与人争,这既引发了吕雉同是苦命女子的恻隐之心,又巧妙地避开了与吕雉的利益纷争,故而薄姬和刘恒幸运地逃过此劫。
其后刘恒获封代王,代地原属苦寒之所,然而薄姬与刘恒却呈安贫守道、勤勤恳恳之态,极大地消除了吕雉对她们的担忧。
然而吕雉曾对她们加以试探,意欲将她们调任至赵地出任赵王,而刘恒坚决声称:“赵地乃风水佳处(于汉初,赵王皆无善终),应留予其他兄弟,我毫无念想,安守代地为刘盈兄弟戍守边疆足矣。”正因如此,刘恒于刘姓王爷这一高危职位上一直任职至吕雉离世。
“诸吕之乱”平定后,军功集团企图把控朝政,故而舍弃了在其中贡献最大、功绩最著的刘襄、刘章兄弟,只因这二人冲动鲁莽、心思繁杂且爱生事端,难以掌控。于是,经过审慎思量,向来低调内敛的刘恒被拥立为帝。
身为傀儡皇帝难道就是一种福泽吗?绝非如此!然而刘恒却能将其傀儡皇帝之位经营至青史传名、国家昌盛民众安宁,且为子孙留存下丰饶的政治财富,此乃福运。至于汉文帝如何达成这般成就,后续会予以详述,汉文帝实则为一位真正深谙政治之道的贤明君主。
汉文帝的福泽远不止于此。例如,其行事皆显水准,他不张扬不躁动,悄然拓展自身的私人领域,在表面上对周勃等“老功臣”极为尊重,常“以目送之”。于暗中,今日在此安插一位心腹,明日在彼结交一两位挚友。总之,不触及军功集团的利益范畴,自家宅院里该愉悦行事依旧愉悦行事。
此外,外部环境亦对汉文帝极为有利。上天未予其困扰,始终风调雨顺;向来嚣张跋扈的匈奴竟也突然消停,就连那些心怀叵测的诸侯们于诸吕之乱后亦宣称疲惫,欲休整一段时日。
诚然,这并非意味着汉文帝时期风平浪静、毫无事端,只是未掀起重大波澜罢了。像不知进退的刘兴居与极为张狂的刘长曾有闹腾,但不过是小打小闹,其余的刘姓诸侯王皆为安分守己之人;匈奴时而寻衅滋事、飞扬跋扈,也只需和亲并赏赐些许财宝便能化解。并且匈奴的这几番闹腾,竟让汉武帝发掘出一位青年将领周亚夫,最终此子保住了他儿子的江山。此乃福运。
不仅如此!汉文帝并非毫无瑕疵之人,他亦会有过错,然而,其每次犯错皆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甚至歪打正着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此仍为他的幸运所在。
关于汉文帝所犯的错误,将在其他篇章中逐一为大家详尽阐释,在此仅简述其因果关系。
例如汉文帝率先开启卖官鬻爵之例,此行为本为政治之毒,但凡涉及必遭诟病,然而汉文帝却安然无恙,丝毫无损其千古明君的历史声誉。盖因彼时政府架构颇为简约,百姓经济富足,他出售爵位以增添社会人士的荣誉感与优越感,对整个社会生态未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汉文帝曾废除农业税,现今我们虽也取消了农业税(鉴于农业活跃度欠佳),然而在古代封建时期,未曾有政府敢于废除农业税,缘由在于农耕社会中,此乃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这般作为使政府抵御风险的能力降至极低限度。不过汉文帝无碍,其在位期间国家安定、民众和睦,政府财政负担甚低,另有卖官鬻爵等其他收入,足以安享太平。
再如汉文帝竟曾出让货币发行权,此等情形众人能料想得到吗?汉文帝不仅有此构想,更付诸行动,关键是未生事端!其后的七国之乱,吴国缘何如此强横?盖因其财力雄厚,其境内铜矿极为丰富,肆意铸钱即可!汉文帝还准许其宠臣邓通私自开矿铸币,此乃令人愤慨之举,然而却恰好达成了货币市场“良币驱逐劣币”之效,亦未造成重大不良影响。
总之,汉文帝并非西汉最善战、最善谋、最强势、最聪慧的皇帝,然而论及福泽,无人能及于他!恰似某些考生,不论其水平如何,但凡考试,成绩皆能位居前列,不得不言此人颇具读书人的福运。
【汉文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福气?】
首先,何谓之好福气?福气此般事物,无法目睹亦难以触及,更多依赖于个人的体悟。此前已有所述,于此再作补充!究竟何为好福气?但凡诸事顺遂,有始有终,此即为福气。
我们众人皆不懈地追寻着自认为美好的种种,像权力、荣誉、金钱、爱情、幸福之类,然而人生常事与愿违,这些美好之物难道是人人拼尽全力便能获取的吗?未必如此!部分人费尽心机,反倒自毁前程,此乃无福之兆!部分人勤勉不懈却始终未能如愿,这亦属无福。真正有福之人,无需争抢,只需静立,幸运便会降临,而后其带着诸多光环成就美满人生,且福泽子孙后代,此乃真福。
作为示例,吕雉实则为无福之人。她一生受刘邦之气,直至刘邦离世,方将令其切齿的戚夫人处置。然而,其爱子英年受惊而逝,她一生的隐忍与奋争皆似毫无价值,此岂不为苦命之态?待其为自身寻得别样活法,夫家不可依便依娘家,谋划十载,她逝后,一切皆空,甚至娘家全族皆受牵连。此怎算有福?另提一句,吕雉亡故百余年,因果报应未饶她(其遭一群山东大汉挖坟奸尸,足证其为十足的苦命无福之人)
在世时顺遂亨通、名利皆得,离世后子孙有为、家兴业旺,此乃真正之福泽!
那么,为何汉文帝偏偏能有如此之好的福运呢?这实不公平!也不科学!凭何他的运气这般好?
实际上,常言“运气本就属于实力的构成部分”,缺乏实力支撑的福运难以持久。在小说中,武大郎娶了潘金莲,众多男子认为他有福,然而他最终的结局如何呢?我们必须将自身提升至相应的层次方可享受那份福泽,不然只能是无力承受。
谨记一言:好福气皆由修炼而成!向阳之宅春先临,集散之户庆有余。倘若众人不知如何修炼自身福气,踏实行善即可;厚积方能薄发,静水始得流长。倘若众人不知福气何时将至,少些抱怨、少些折腾,多些等待、多些沉淀便是;倘若众人不知福气为何物,知足常乐、善以待人便妥……
汉文帝的福泽来源主要体现于:
首先,此人拥有一位福泽深厚的母亲!薄姬一生和善待人、与世无争,从不争强好胜,也不尖酸刁蛮,正因如此,她们母子在西汉初期那般残酷的政治局势中得以安然存活,此乃福分!
其次,汉文帝自身极具智慧,其母子知晓何时应隐忍、退让,何时应呈现出毫无威胁之态。吕雉欲让他任赵王,他言自身一心愿为刘盈兄弟戍守边疆,拒绝前往!军功集团扶他为傀儡皇帝,他于周勃等重臣下朝时“常目送之”,给予对方至上的尊重,令对方认为此子甚为明理;贾谊、晁错等激进之士屡屡为他呈上重新布局的良策,面对那些看似皆妥的良策,他始终怀着敬畏之心有选择地采用,而后保护性地将这帮“忠臣”外放历练。
其后,汉文帝鲜少抱怨、动怒与肆意妄为。人的一生难免遭遇诸多困境,会面临众多足以使其失控之事,亦会经受各式欲望的考验。许多人一逢逆境便埋怨世道不公,一受刺激就怒不可遏,一遇诱惑就迫不及待地趋之若鹜,此类人岂能有福?即便有福,亦难长久!倘若汉文帝甫一登基便宣称“我的领地我主宰”,倘若军功集团稍有冒犯他便怒目相向,倘若贾谊等人一建议他打虎他就匆忙行事,试问,他还会有福吗?
最后,汉文帝的大局意识极为突出!他清晰自身的目标,从不勉强行事!难道他当真无欲无求、道德至上?并非如此!瞧瞧他登基前,他与代王妃(吕家人)所育的四个孩子均暴亡便可知晓!瞧瞧他运用贾谊那两个知名的良策来分化军功集团那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便能明白!再瞧瞧他袒护儿子汉景帝用棋盘打死吴王刘濞之子就可清楚……然而,他深知自身实力不足,朝廷力量薄弱,故而从不兴师动众,徐徐图之甚佳。
福气从根本上讲,乃是生命体系所具有的一种强大的纠错本领,无论此本领是自身固有,还是源自外界。其一,我们需明晰自身的缺陷,寻得此错;其二,要学会修习并探寻,让自身拥有纠错之能,以及等来纠错的契机或人才;其三,要学会把控自身那颗浮躁的心;其四,切勿将事情做绝,致使众人陷入不死不休的困境。
期望诸位友人皆可自历史里、于生活中摄取滋养,将自身锤炼为福泽久远之人!
作者:王恭建
佳禾资本-国内炒股软件排名-在线炒股配资公司-炒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